由於電離層一次彈跳約3000~4000km,此圖是用來判斷電離層中途反射點最高可反射的頻率,例如台灣到北海道約 3000km,中途點大約在鹿兒島,電離層可反射頻率約25MHz(線太密,看不清楚),即低於25MHz 應該可以通訊 (如果是在日照區,先不考慮電離層 D 層會吃掉低頻電波的問題)。
圖中淺灰色線為日夜交接線,太陽符號在非洲馬達加斯加西側,此地為正午,與太陽同側為日照區,另一側為夜晚。深灰色線為太陽低於地平線12度,這兩條線所夾的區域稱為 Gray Zone,此區域電離層 D 層因為沒有日照而很快消失,但是 F 層卻還有太陽照射而維持高濃度,所以信號不會被 D 層衰減又有極佳的濃度反射電波,Gray Zone 互通是一天的黃金時段。
靠北極及南極各有兩條綠色線,中間所夾的區域是極光區,極光區的寬窄、緯度高低會隨太陽風的狀況而改變。當信號穿過極光區容易被不規則折射、衰減,導致訊號強度、相位變化大,常有飄忽的感覺。
從上圖可說明
2. 時間點及路徑正確:台灣與南美剛好同在 Gray Zone,傳播狀況都是一天中最好的時機。而同處Gray Zone 的地點,彼此剛好也是 Short / Long Path 的關係。從這張圖來看,Short Path (台灣-歐洲-南美)與Long path (台灣-紐西蘭-南美)似乎都可以通,但 Long path 比較穩。
(2020/11/16 BV3FG 註:下面用『』括起來的這段,我總覺得容易讓人誤解,各位先看看就好,不看也可,等有空再補充說明清楚)
『台灣要通南美洲,Long Path、Short Path 那個比較好,方位角是幾度?
理論上,除非互為極點,球表面任兩點,只有唯一的 Short / Long Path。實務上,對台灣而言,南美洲的中部剛好是地球的另一端,不管是天線朝向那個方向,都是對準南美中部,而天線輻射電波並不像雷射光,而是有一個輻射角度(例如30度),所以到達南美的時候,幾乎已經涵蓋整個南美洲,而且Short / Long Path 之間,距離差異也不大。所以除了對南美最北部來區別 Short / Long Path 可能還有意義,對南美其他區域,Short / Long Path 之意義不大。只要哪個方向電離層狀況良好,天線轉到那個方向都有機會。所以如果使用指向天線,別忘了多轉動幾個角度試試看,我個人沒有指向天線,一切隨緣。』
另外你提到對方將你呼號的,Bravo 與 Papa 搞混 (BX7ABT vs BX7APT or PX7ABT),你可以交叉改唸 Boston X-ray Seven America Boston Tokyo,或許有助助判讀,不會一直卡在同一個點。
作者: neonchang 時間: 2020-11-15 23:08 本帖最後由 neonchang 於 2020-11-16 10:00 編輯
地球的最大圓周約為 40000km,所以設定圖的半徑是 20000km 就可將全球都在畫同一張圖中。看這種圖最不習慣的是距離越遠,變形越嚴重,整個南美洲展延成最外面的圓周。所以我會做一張以 P 點為中心的地圖來輔助,這樣看了才有感。如下面兩張圖,每一個扇形為30度,標示 A B 則為互相對應的 Long / Short Path。